2010年3月20日 星期六

第五次出土文獻讀書會會議紀錄


主講人:陳伯适老師
討論主題:郭店楚墓簡《太一生水》與易學的可能連繫
研讀資料:隨研讀進度附上
地點:研究大樓五樓研討室
時間:99.03.03 
與會老師:王志楣老師、高莉芬老師、陳伯适老師、陳逢源老師、黃偉倫老師、蕭裕民老師(以姓氏筆劃序)
與會學生:方思翰、莊士杰、曾暐傑、廖秀倩(依姓氏筆劃序)
紀錄者:廖秀倩


基本背景介紹
由於郭店楚簡近來相關研究眾多,在此就不詳述背景資料。諸位可以翻閱我的文章頁二,可以看到現今研究傾向的兩種略分:以宇宙生成論為主;以儒家思想體系為主。
關於郭店楚墓簡的出土實況,可以參考第一頁,即有相關的出土時地、墓葬年代、出土內容、墓主身分等簡介。其中《太一生水》一篇和丙組《老子》之間的相關性,特別值得受到關注。兩者在語言使用和思想上都有多處相合,李學勤便認為《太一生水》與天文術數有密切關係。劉大鈞則以「大一」及「太一」,認為是卦氣說的主要內容。但多數學者仍認為它本屬簡本《老子》內容。
《太一生水》與易學的可能連繫
一、「神明」與「青昏」概念的聯繫
()神明
頁二先列出各種主張。陳伯适老師從先秦出土文獻觀察「神明」一詞的使用,發現「神明」常有對立關係。
在《易傳》中,荀爽注「神明」代表漢代的普遍說法。伯适老師透過易學「神明」的光明現象,試圖要推出易學與太一生水之關聯。
如果能確立兩者之間的關係,那種光明、日月光的意象,即能與《易傳》觀念相呼應。
()青昏
《太一生水》中的「道亦其字也,青昏其名」,「青昏」可能是指一種天地未生時的渾沌狀態或天地所由生的清濁二氣。
二、「太一」的概念聯繫
「太一」的別名眾多,其哲學意義也多元。在漢代易學家說法中,「太一」即有根源性之概念。
三、「太一生水」概念的聯繫
這部份伯适老師嘗試從語詞意義談,不直接從哲學觀點視之。
「太一生水」一詞在漢代以前即存在,在「天地之數」的易學說法中,甚至和陰陽五行作連結。「天一生水,地六成之;地二生火,天七成之;天三生木,……」在先秦陰陽五行中業已確認,因為北方是一切的開端。從天地之數來看,一是一切開始之數,氣化初始狀態。兩漢象數之學的重點即在於此。這種象數之學一直在發展,甚至到了宋代也是討論要點。
這些透過天一生水討論陰陽五行之說(參考隨附講義頁三),這種說法在先秦時期,可能不論哪家都會談,並非限定在特定某家學說中,大家都會引用。像是從《周禮》角度去看,關於明堂九室的禮制記載中也隱有這種概念。
《太一生水》的作者透過對陰陽五行的認識,建立出中國早期對宇宙的認識。
四、宇宙觀的哲學系統之聯繫
這部分希望能從《太一生水》此說,找出其中和易學的聯繫,可以貼近易學的部分。例如《易緯》的宇宙觀似乎和太一生水也有聯繫,目前已有學者著手相關研究。今天我提出這樣的研究方向,主要想和各位同仁分享目前的研究進展,看能不能結合既有的易學宇宙觀,在未來對《太一生水》篇能有更進一步的研究。

迴響時間
l          王志楣老師回應:易學沒談天地生成,但「太一生水」篇有直接的討論。雖然「太一生水」和「天一生水」可以從字相近通,但兩者應是不同系統。可以說宇宙觀有兩者系統。
n          伯适師:「天一」等同於「太一」,也可以等同於一。接著再分判出天地。《淮南子》也有幾個中介後來才出現陰陽、太一生水、生出天地,跟易學不會有太大差距。
宇宙觀最原始的兩套思想就是道家和《易經》的,其他都是後出轉精,這只是在談宇宙觀的相近的論述,後來有的論述產生融合,但是「太一生水」最初不能等於「天一生水」,只是套用它的概念。

l          志楣老師問:既然「太一」它等同於「道」,那為什麼不用「道」直接代稱即可?《易傳》與道家到底有沒有關係?這是可以繼續探討的。
n          伯适師回應:戰國後期黃老之學的開展,道家占了主導地位,彼此應該有互相融攝。

l          志楣老師再問:「青昏」在黃老帛書中也有類似的描寫。兩者的宇宙觀很像。
l          黃偉倫老師:之前在處理感應,我傾向「青昏」是漢代的感應加進一種五行的元素。五行說應該是戰國後期的發展。五行後來成為易經論數的重要元素,擺在思想史的發展中,相對於本體論宇宙論的立場,發展應該是從簡而繁,到了《淮南子》處裡得更細膩。
伯适談本體論和易學的聯繫,觸及詮釋的問題。當我們在處理理論還原,回頭看前人的成果,可以是詮釋主張,但在文獻證明必須提出有力合理的解釋。例如陳鼓應和王邦雄的孔老先後的辯論,陳鼓應認為必定有正面論法後有對例提出。但陳鼓應落入黑格爾的論證中,將中國哲學發展過度簡約化。
有時不好因為名詞的相似,就推出兩者間有聯繫。究竟要如何找出兩者共通處,承載內容、時間先後順序等都可以再作釐清。
n          伯适師回覆:的確兩者的共通處都必須再釐清。但就這些文獻確實表現出類似的面向來。我了解兩者有必然聯繫是不可能的,這是我的預設。我只是在論述,兩者有相同成分,在那樣的學術背景下,有相同的聲音出現。

l          志楣老師:太一生水可以逆推,但易學無法逆推。
n          伯适師:《易緯》有逆推,它是從陰陽五行出來的,雖然《易緯》是後出的,《易緯》是漢代儒家陰陽化的產物,是否其中太一生水也有和陰陽五行的相關。
l          志楣老師:早期儒家陰陽學說很簡略,所以後來一直有補充。但《易傳》是戰國到漢初,太一生水是戰國時期,兩者可能不太有相應關係。
n          伯适師回應:《易緯》言「一而後七,七而後九,九反為一」,陽氣回饋成熟了,再產生陰氣。追究到底,陽氣還是早出來的。《易緯》提陽氣先出的最早說法。
l          偉倫師:在大一統帝國中,為建立君尊臣卑(伯适師:儒家一定得這麼談)
這裡的數字有意義嗎?
n          伯适師:七是少陽,九是老陽(偉倫師回應:這的確是細緻化的論述)

l          志楣師:之前有一派人肯定太一生水和陰陽五行的關係,你也可以多加注意。
n          伯适師:例如李學勤、劉大鈞等人的討論,我已臚列在文章開頭。

第五次出土文獻讀書會結束。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