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0年3月20日 星期六

第六次出土文獻讀書會會議紀錄

主講人:王志楣老師


討論主題:<太一生水>與《老子》


研讀資料:隨研讀進度附上


地點:研究大樓五樓研討室


與會老師:王志楣老師、高莉芬老師、陳伯适老師、陳逢源老師、黃偉倫老師、蕭裕民老師(以姓氏筆劃序)


與會學生:方思翰、莊士杰、曾暐傑、廖秀倩(依姓氏筆劃序)


紀錄者:廖秀倩



前言

本次討論主題可以呼應上週伯适老師的題目。

本文主要討論形上學宇宙論的問題,《老子》對宇宙生成哲學的的重要性是被確定的,但本文的《老子》是和通行本的比較,通行本缺乏對生成圖示完整的描述。通常「道生一,一生二,二生三,……」已是經常性的討論,但近來似乎有人對此提出新解,即:「道在一之下」,我認為這是錯的,故借這次讀書會提出討論。例如郭店出土的文獻似乎有彌補這方面宇宙生成問題的可能,但為何郭店竹簡要用「太一」不用「道」,我認為是要和今本《老子》作出區隔。

郭店簡的寫作時代、地點與學派

郭店《老子》與其丙組所附佚文〈太一生水〉,出土於湖北荊門郭店村戰國楚墓群,故郭店出土的文獻內容約在戰國之時,時間應比最初的《老子》文本晚,因此可以推定「太一」出現時間較晚。但「一」是《老子》常用字詞,道家談到「太一」的幾本書年代都較晚。(儒家經典也談「太一」,例如《禮記》;而《繫辭傳》中認為太極相當於「太一」。例如朱伯崑《易學哲學史》、陳鼓應《易傳與道家思想》、李學勤等人,都認為當時宇宙形成理論不單歸屬於道家或儒家,而是有著交互融合的共通可能,這點可以呼應上次伯适老師討論「太一」屬於儒家或道家觀念。「太一」觀念在當時可能是交雜的,故不專屬於某家)。

〈太一生水〉的宇宙論以及和通行本《老子》的比較

出土文獻中的「太一生水」和《老子》丙簡文獻記載時間略相當。郭店出土物以儒家文獻居多,如果要就出土文獻來研究道家思想,像是郭店楚簡、「太一生水」或上博簡中,仍不能確定是否為道家文獻,歸因於資料不多,故研究進展受限。



伯适師補充:關於資料的缺乏,出土竹簡往往因為保存技術不佳,甫出土竹簡隨即氧化,故當時只能立即作拍照處理。郭店楚簡出土時是被泡在水中的,拿出來作清理時造成氧化,拍照時所保存的照片,作分頁切割處理,但字跡已被破壞而模糊。這也是造成學者們辨認困難的要因。



根據李零〈郭店楚簡校讀記〉對〈太一生水〉的釋文徵引,可以發現對於宇宙化論的生成,其書寫方向為:先從上往下寫,再由下往上推衍,環環相扣,是一完整的宇宙生成邏輯系統。以下分作幾項作為問題探索:

(一) 太一及其本體:

太一有本體論意義,在道家經典出現次數不少。在道家裡「太一」有以下數種意義指稱:A、「道」的別名,作為哲學的終極概念。B、天文學上的星官。C、宗教至尊的神靈。從古及文獻可以推知,「太一」概念在孔、老之後,約在戰國中期就出現了,取代「道」的名稱,與「道」的意義接近。我希望用訓詁、釋讀的方式來解讀文獻,以此或許較能貼近古文獻意旨。

在〈太一生水〉的引文中,先從上往下寫,在從下朝上推衍。從宇宙生化論的角度來看,太一潛藏在生成論中,只是已非直接生成了,它會周而復始,有著「周行」的概念。太一是宇宙根源又藏於水,故有本體、體用概念,例如:「周而又始,以己為萬物母」。它等同於道,是無形的,超越形上的解釋,不同於黃老氣化說。這樣的太一最後走向神學領域。像在楚國,太一本是被祀神之一。

(二)太一何以能生水?水在轉化中的功用

這樣的生物者必須超越生死,是具有形而上的特質;但它同時也是形而下的。「太一生水」的生成論,從水出發,迥異於以往的氣化論。(但也有人認為太一算是氣化論,這裡暫不詳述)它將水排序在第一,便不同於《老子》道生一,一生二……的次序。重視太一生水,可能與楚國地理環境有關,水鄉澤國的生活環境,故重視水。從哲學看,太一為何能生水,它已是形而上的神格地位,故無所不在、無所不能。但為何它能直接生水,其他生成物必透過其反輔,水在生成轉化中又占了何種意義?

太一生水,水反輔太一,兩者結合方能生地,相當於本源邏輯,是太一生物(共九項:水、天、地、神明、陰陽、四時、寒熱、濕燥、歲)不可或缺的要素,但還是必須靠跟太一結合。而到了《管子》才直接將水提高到本原的高度。「輔」是依賴、有條件的,水不類太一有創生功能,太一生水是無條件、絕對的,生成其它項目是有條件的,故突顯水的重要地位。

《老子》也重水,但它談水多表現為具體之物(例如政治),尚不到本源的地位。水在上古即受到重視,例如陰陽家的五行、《詩經》也談之,到了《老子》更是大量被提及。水的重要性可見一斑。

(三)〈太一生水〉的兩層生成邏輯系統

〈太一生水〉可以「生」、「輔」二字作為邏輯關鍵詞。「生」是樂極生悲之生,非母生子之義,故太一生水不具有平等義,而有主從觀念。用「輔」有直接義,有邏輯主從義而非平行關係;但太一、水不在語意平面上,太一生水是單向性,可是後句有「太一藏於水」,兩者又可置於同一層面,太一還是得依賴水。因此展現出太一和水的兩種關係。「反輔」則是形而上的概念,說明太一和水兩者有邏輯前後順承關係。至於「復相輔」則屬於形而下,天地相結合,呈現兩兩相對之物。

「反輔」與「復相輔」兩種層次可以組成全部的生成邏輯系統之圖(參見隨附講義頁7)。這兩個系統在郭店楚簡出土以前,多屬於《易經》系統。因此在《老子》之前只有本源論,看不出本體,它寫得太簡略,可解釋處多;〈太一生水〉較有本體論概念,即「太一」就是神格,有絕對、清楚的體系出現。到了魏晉的王弼才提出了清晰的本體論。

太一生水的觀念也被運用在現代的生活中,例如余秋雨有「天一閣」藏書,「天一」即是太一,余氏借太一生水的概念名名書閣,著眼於「水」,希望能驅火。

(四) <太一生水>與《老子》的比較

《老子》通行本與太一生水比較。太一藏於水可視為《老子》「道生之,德育之」的類比概念。在老子的天地演化文字裡,沒有水的位置,是因為《老子》是抽象、形上的思想家,〈太一生水〉重視的仍是實際的歲時運行。《老子》的道是順向、直現形的,〈太一生水〉則有雙向概念,相較《老子》的生成模式更為豐富。

結語

〈太一生水〉的出土可視為《老子》之後不同於《老子》的思想補充。《老子》是萬物生於無,〈太一生水〉則是相即、體用關係,非直線因果的關係。〈太一生水〉恰好彌補了先秦哲學觀於宇宙生成論的缺環,是《老子》到《淮南子》之間的過渡,它的出土開拓了我們對認識先秦學術的新思路。



迴響時間

黃偉倫老師補充:「樂極生悲」的比喻很妙!例如像母生子,是生出獨立的個體,兩者有因果關係;「樂極生悲」,只是情緒的轉換,並非獨立出來。兩者確有不同。其他像是頁三的原典,其中重要的關鍵詞「相輔」、「反輔」,若我們用「相」,邏輯次序是同樣的位階、平行概念;「反」輔,則有下上位置間關係,並非平行,再配合閱讀全文相信更能進入那套思路之中。例如頁五討論「〈太一生水〉的兩層生成邏輯系統」的關鍵字應用「反輔」、「相輔」對立,引用原典相信能讓兩者關係更清晰。

    志楣師:用「相輔」,我怕會和後面的「復相輔」的層次重複,所以才有這樣的改用。

偉倫師:但「復相輔」重點在「復」,而「復」有「又」之義,應該對意義理解不成阻礙。

        伯适師補充:「相輔」是像天地對立那般,才有相對的關係。

偉倫師:志楣老師的文章頁八,提到循環兩種論述,「過程」是宇宙論意義;「規律」是本體論的論題,這裡可能要注意措辭。



志楣師補充:注八引用的研究問題提到「青昏」,則可呼應伯适老師上周的討論。「復相輔」談的還是「相輔」。因為復是個又。早期在出土文獻不足時多從道家角度談。但在出土文獻輔助後,儒家影響成分越見明顯,和《老子》關係不強,反而和陰陽五行較相關。

 偉倫師:但陰陽五行家還是和道家較有關。

 志楣師:我們受陰陽五行思想影響很重,但鄒衍講陰陽五行之用在終始、人事上,我們對鄒衍卻認識甚少。

伯适師提問:陰陽家到底是甚麼?也許現今我們對陰陽家的認定,是經過人們的認定比附,而也許非陰陽家的本義。雖然《管子》後出,但不代表《管子》之前沒有五行觀的產生。

    偉倫師回應:有人提出《周易》是種符號系統的看法,後來在各種醫藥、人事裡無不用之。我們站在現在的時代點,只能就古人(司馬談、董仲舒等)對鄒衍的理解當作我們理解的出發點。

伯适師:但我們常被古人論道的內容框限。

    偉倫師:我們現在談的「諸子」是儒、道、陰陽……分立的結果,但在早期也許並未分立。哲學理論的產生是對現實生活的需求而形成。但會不會有人孤明先發的可能呢?這種發明非從人生實用目的出發?伯适提到我們落入窠臼,是從已經分判的觀念去做研究。

伯适師:但在閱讀被視作不同家派的典籍時,常常能發現其中混用的概念,例如范蠡很多話引用自《老子》。我想為何我們要落入窠臼裡去看,去分老子、儒家、陰陽家……呢?

    偉倫師回應:這些區別往往都是研究者為了理解的方便。

    志楣師回應:只要理據能提出,可以被提出,就不必堅守某家立場。像是陳鼓應先生以道家為優先,這種近乎本位主義的說法,都是我們可以再思考的。

伯适師續論:先秦時期各家在很多思想都有重疊處,所以我才會覺得硬性分家可能不具太大意義。

    偉倫師:學派劃分本來就是人為後設性思考。



逢源老師提出小結:

王夢鷗老師曾寫《鄒衍遺說考》,解決了五行架構的問題。鄒衍成體系的五行說是有政治目的的。後來他的學說不傳也有其歷史歷程因素。我們接受的是漢以後的諸子分家說,但在當時也許情形並非如此。王老師用考證的方式,挖掘出更有趣的現象。

「太一生水」是在當時形成的諸多概念中一員。現在會被彰顯出來,是因為它過去罕被注意到,在哲學術語中也較少被使用,正因為不太被論述,才成為概念性陳述。但現在我們可以用各家的概念去進行詮釋。

我們應該還原到當時去討論,看它被使用提出的時代原因?

    伯适師回應:「太一生水」是否只是種代稱?是種氣的概念?用陰陽五行首位來作為代稱,水即是氣,太一生水即《易經》中太極與氣孳生之關係。這些尚有討論空間。

    逢源師:就文本來看,只能談到這裡。伯适老師的論點很有趣,也許是未來可以再討論的。



志楣師最後總結道:「哲學吸引人之處,即是在討論未確定的意義。」



第六次出土文獻讀書會結束。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