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0年1月13日 星期三

第四次出土文獻讀書會會議記錄

主講人:王志楣教授


講題:〈性自命出〉中的「情」論~兼述「情」概念在戰國時期的發展


研讀資料:隨研讀進度附上

與會老師:王志楣老師、高莉芬老師、陳伯适老師、陳逢源老師、黃偉倫老師、蕭裕民老師(以姓氏筆劃序)


與會學生:方思翰、莊士杰、曾暐傑、廖秀倩(依姓氏筆劃序)


紀錄者:廖秀倩




本篇論文的問題意識是由於以往中國人對情愛持隱晦態度,但在早期典籍中,確實存在大量對「情」的書寫,故本文根據「郭店楚墓竹簡」中<性自命出>一篇,嘗試討論「情」在先秦的概念發展。

〈性自命出〉以往被視為儒家經典之一,與早期儒、道思想並未截然劃分有關。以「情」的指涉來談,「情」的本字「青」始見於金文,本義為植物顏色,與「生/性」也有著互文關係。由「青」到「情」,可見其概念從具體到抽象演進,從心部的字形結構,反映其字義與人內在的心理活動有關。可知先秦的「情」並非如現今所使用的情感、情欲之義。

在《左傳》、《禮記》等書中更直接將情與人性相連,人情的內涵與大過於情感。情是人內在生命的流露外顯,反映生命的諸種實況,而情感僅是其中的含義之一,尚蘊含著「人之所以為人」的基點。

由於情字的原型為青,是生(性)的顯現,故古典文本中常性、情混言。自情的根本義而言,「情生於性」,尚未出現性情善惡問題。情的意涵就不單只有情感活動而已,而是含有情實、實質、真實的原始義。故在先秦文獻中「情」的用法,多與人物的行為品性的真實本質有關。

志楣老師根據上述的字源探究,輔以其它對〈性自命出〉;時代的考證,其時代與莊子同時或稍晚,行文間也明顯受到道家思想影響,其中「情」所涉及之議題,實有儒道合一思想的探索空間。

〈性自命出〉不同於其他先秦儒學,它對情性作了詳盡的描述。若按照學界一般的理解,天與命是本源,性、情、道是分流,但依循荀子「善言天者,必有徵餘人」再根據<性自命出>篇對「以人論性」的重視,「情」的意涵可以向上(向天)、向下(向人)雙向撐開,反映「道生於情」的概念,藉由情作動力,方有向上提升的可能。簡文中「凡人情為可悅也」即肯定人真情不偽的正面義,這裡的「情」是廣義的,真實情感即包含了好善惡惡的道德情感。這種觀點在隨後的荀子中便得到充分發揮。

此外〈性自命出〉還提到「喜怒哀悲之氣,性也」,較孟子以情氣釋性更早,將氣等同於情,這裡的氣並非指物質性之氣,而是人內在生命的精神方面,故氣與情相等,兩者的展現就是不斷「見於外」的過程。再者,以情氣論人性,必導向以情氣論心,可見「情」是〈性自命出〉篇的心性關鍵。



蕭裕民老師於此提出疑問 :將氣等同於性,若本性的呈現即為氣,則氣應不等於性。文言文中「A者,B也」A、B不一定能直接畫上等號。

志楣老師則回答道:前面的論述中已確認過性、情之關係,故可以這麼推論。如伯适老師所言,情出於性有範疇上的區別,情出於性,但逆推不可。情不能代表性的全體,但性可含涉情的範疇。情氣皆須通過心來發見。



〈性自命出〉中的人性論,是自然人性論到道德人性論的過渡。除了「道始於情」的命題外,〈性自命出〉篇還有「禮作於情」的討論,始於情的道並不著重於禮的形式為要件,而在於內心情感的自覺與調適,才是禮樂精神。而後出的荀子可能吸收了<性自命出> 的禮情觀點,進一步將內在之情與外在教化對立起來。

〈性自命出〉篇中的「情」,其價值被極度看重,情的領域寬廣,是古籍中少見的,<性自命出>可作為先秦儒學思想史中欠缺的尚情部分。其強調真情,當情表現出真實的本質便無善惡可言,故<性自命出>極強調現實生活中的道德認知與情性結合的磨練,與荀子的立論接近,是對上層君子修身的建議。

從孔子到楚簡以至<性自命出>,性情觀似乎缺失了一個環節,從<性自命出>情性觀的討論,道家《莊子》似能銜接其中斷點。

戰國著作《莊子》、<性自命出>、《荀子》皆尚情,但對情感的認識呈現多元面向,並未統一,可見戰國以後,情概念才逐漸確立,並區分為儒、道二家兩派。



迴響時間

蕭裕民老師提問:題目中兩個「情」的概念是一樣的嗎?

陳伯适老師補充:戰國的「情」概念多元,<性自命出>與情感較相關。

    王志楣老師回應:我與伯适老師的想法恰好相反。<性自命出>中既有理性又有感性,非單單探討「性的情」。但這麼看來,的確「情」有較大的空間。



蕭裕民老師提問:道始於情,志楣老師卻解釋作「道生於情」,這樣的解釋感覺道低於情,是否有原文可佐參?

    王志楣老師回應:有的,可以參考文章最後的附錄《道家文化研究》第十七輯〈郭店楚簡校讀記〉頁504。文中的「道」傾向於天道,人與天有著緊密關係,但我的闡釋的確有需要修改的部分,將再斟酌措詞。



蕭裕民老師回饋:性、情互通的闡釋部分,要再斟酌用詞,「性中有情」故性、情可以被等同視之,但在一般的用語上,性、情常被對用,兩者應不完全相同。

    王志楣老師回應:性、情之分要看從何種觀點切入,廣義和區別處的著眼便不同,而且越到後面區別越明顯。



第四次出土文獻讀書會結束。

地點:百年樓303研討室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