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09年11月30日 星期一

第一次出土文獻讀書會會議記錄

主講人:林宏明老師

討論主題:近期甲骨文綴合概況


研讀資料:隨研讀進度附上

地點:百年樓306研討室


與會老師:王志楣老師、高莉芬老師、陳伯适老師、陳逢源老師、黃偉倫老師、蕭裕民老師(以姓氏筆劃序)


與會學生:方思翰、莊士杰、曾暐傑、廖秀倩(依姓氏筆劃序)


紀錄者:廖秀倩



前言:如何克服甲骨文的「破」與「略」

         有鑑於甲古文研究的兩大障礙:甲骨的殘破以及刻辭的簡略,宏明老師於讀書會的開端便指出兩條明確的解決途徑:綴合與文例判讀。

        甲骨綴合,是今日研究甲骨的新方向。然而在甲骨綴合過程中,甲骨資料多是碎裂的。好比學生時代偷寫的情書,被師長發現後撕得破碎,好不容易拾回拼湊,卻因不再是原本的全文,單靠部份字句的拼合,常會出現意義誤解。

        正如以上所舉的例子,現代學者要透過甲骨研究殷商思想,常有因判讀有誤造成的問題,便是因為甲骨的碎裂,導致文辭記載的流失,即使經過人為綴合,還是免不了意義的誤判可能。

        甲骨文的綴合要避免解讀錯誤,對於甲骨刻辭的各式文例判讀便相形重要。熟知甲骨文例,可以幫助我們了解甲骨文文意,即使那些被省略的章節橫亙於眼前,也能讓我們做出較符合原意的解釋。

        有鑑於以上,宏明老師以甲骨文研究的「新契機」,形容此領域的未來發展可能性。



一、第一版甲骨綴合及其後來的影響

        王國維於1917年正式發表第一版的甲骨綴合,透過甲骨的綴合,王氏並藉此糾正司馬遷《史記‧殷本紀》的世祚不連續錯誤,提出殷的先公順序應更正為:上甲、報乙、報丙、報丁。

        董作賓在王氏的基礎上,隨後又綴加上新的甲骨碎片,對版上內容作出更完整的解釋。

        宏明老師在兩位學者的努力基礎上,利用《小屯南地甲骨》4050號及《小屯南地甲骨補遺》244號加以綴合,這兩塊碎片因為斷裂面上皆是平常之字,字數又少,長期以來皆未受到重視,經過宏明老師考證,發現此兩塊碎片其實是王國維、董作賓綴合片的同文例。這項發現認為殷商的歷祖卜辭非提早不可,利於對我們對商代帝王次序的排譜。

        針對此項發現,李學勤先生做出一些考證的回響,讓學界對歷祖卜辭時代推前開始有了觀念上的轉變。

        這階段的綴合努力,雖然一版內容較重要的綴合,可以引起較大的注意與影響,但只要累積綴合能力,也能一些不起眼的內容、刻辭記載平凡的甲骨中,綴合出意義非凡的資料。   若能綴合適當材料,相信便能得到有助於研究的第一手資料。



二、甲骨綴合新熱潮

        因為早期出土甲骨被盜賣的問題,造成甲骨碎裂四散各地,故早期綴合工作必須面對龐雜的甲骨碎片,當學者們以為有很多拼圖可作,可是實際操作後發現其中大有困難,故後來的從事這種工作的人逐漸稀落。

        但隨著甲骨綴合的重要性再次被提倡,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架設了「先秦史研究」學術網站,提供研究者甲骨綴合的發表空間。有鑑於此,宏明老師呼籲台灣學者重視甲骨綴合的重要性,因為「先秦史研究」網站的出現,發表綴合成果的速度將加快,比起往年投到學術刊物,可能會因為圖片清晰度問題被退稿,現在的網路平台不僅發表速度快,也能立即收到回應,甲骨綴合將成為未來研究的新熱潮!

        根據「先秦史研究」網站發表的綴合數量變化,不難發現,綴合的件數與日俱增,除了系上蔡哲茂老師、宏明老師的長期投注以外,像是北京首都師範大學的黃天樹教授,也在2007年注意到此發表平台的功用,作出一些綴合成績,開使帶出學術影響。其他像是社科院歷史所的孫亞冰、趙鵬,也在網站上進行綴合的良性競爭。

        從事綴合工作的人越來越多,除了甲骨綴合受到注意外,尚與綴合的特性有關。綴合工作之所以困難,在於第一片綴合的如何正確的拼對上,當有了第一片作為基礎,餘後的綴合速度會越來越快,這也是綴合數量越來越大的原因之一。

       因為甲骨碎裂的情形,綴合工作數量很大,若這項工作一直有新血加入,並投注心力長期經營,對甲骨材料挹注的注意,能幫助研究人對甲骨文例產生敏銳的見解。宏明老師呼籲年輕新血加入這方面的研究,透過綴合甲骨內容提出甲骨學的新看法,對甲骨研究而言將是一大新轉機。

        會中宏明老師提到,在臺灣,不論史語所的研究優勢,政大有其甲骨研究的優勢。但現在北京首都師範大學的以人數優勢追趕,未來會不斷有新的研究生加入(黃天樹教授以甲骨綴合作為學生的畢業前提) 面對這樣的砥礪競爭,政大在老師們經營的優勢之上,若能經過適當的訓練,學生也可以加入研究,試著綴合甲骨材料到網站上發表,馬上能獲得學界注意。目前台灣各大學裡,作綴合工作的人不多,提出的反應也非證據式的,台灣各大學的研究生對甲骨綴合研究可以加把勁,畢竟綴合工作常能對研究提出直接且是第一手的證據,實在不該放棄目前的研究新契機。

        從前覺得綴合是件困難的工作,泰半因為甲骨碎裂成多塊,加上自然風化及人為災難,要綴完全版的機率極低,但現在只要運用適當方法,還是能有好成績出現。目前綴合已有可觀的成果,例如劉影綴出合集第一片,甲骨的形狀拼合相當完整。而賓組大字甲骨的綴合,則提供重要史實,由綴合甲骨可知「避諱」在武丁年代的記事甲骨已然出現!隨著這些綴合成果,甲骨的原貌將會越來越清晰,也為後起的補綴增加著力點。

        蔡哲茂老師認為,北京將甲骨合集剪開,依骨類分門歸類,才會有如此大量的綴合成績出現。甲骨綴合就如同拼圖一樣,隨著綴合的進度,我們對殷商文化的認識也會有所推進,這種由綴合引出新的加綴,加綴帶出的甲骨研究熱潮,相信會引發更多研究的成果。



三、甲骨綴合後的內容研究

         甲骨綴合後的內容常給學界一些研究的方向。其中最直接的衝擊便是甲骨文例判讀。例如宏明老師綴合「合16913正」後,提出甲骨文例的新解,便與裘錫圭先生一字兩用的「重讀法」不同。

        再如記事刻辭的研究,李學勤先生曾舉例有專門記錄卜骨來源的記事刻辭,但隨著作為例證的甲骨被綴合後,甲骨上出現「卜」字,這樣的舉例便說不通了。

        甲骨綴合後,對文字的用法研究也起了作用之功。利用對文例的了解在加上綴合研究,便能解決以往頗有爭議的「醜」、「雨/雹」在刻辭上的用法問題。這提醒我們,不能單從文字圖形看,就自行解釋字在刻辭中的意義,甲骨因為是刀刻,字形可能保持了刻痕原樣,有時得加上文例和前後文意加以判讀。

        關於殷商歷史事件研究,在出土甲骨「合6481」等件中,為了討伐巴方,商王不斷卜問天意,經過綴合,發現卜問的干支是連續的,可見商王在數日內連續卜問,這表示卜問後不一定會照卜問內容進行動作,也反映當時連征戰策略都必須卜問天意。

        其他相關研究還包括天文星象觀察,或是對干支記年的補足。這些都可以能為商代天文觀測以及甲骨研究有幫助。



四、針對疑難而綴合的可能性

        甲骨綴合可以解決很多歷史問題,要研究商代應該從這裡入手。古代資料往往是殘斷的,要在綴合上取大巨大成功,運氣的成分還比較重。若我們針對已有的疑難去綴合甲骨,進而從甲骨刻辭中獲得資料支持,除了能解答研究疑難,還能使研究更具說服力。

        這種能為歷史發聲的甲骨殘片很多,從這裡綴合可以獲得可觀成果。例如目前學界欲確定武王伐紂的年代,以便推出商王朝的詳細時期,便可以就甲骨刻辭的綴合加上商代天文奇變的記載(如:日蝕),以此對上天干地支,或從甲骨綴合中推出的商王世系(王國維與宏明老師那組綴合殘片),都有助於考訂商王朝的世系譜。

        其他關於殷商歷史事件研究,從史書記載,殷商常以工方為征伐對象,就甲骨綴合尋找相關佐證,也可以找出背後的社會政治原因。



結論

        在甲骨文研究上,台灣已經失去一次機會。由於董作賓的「五期分類」深受台灣學者支持,當黃天樹博論從「字跡」分類(分類較細、複雜),台灣沒跟上大陸這股字跡分類熱潮,成為學術研究的自我停滯。

        故台灣應該跟上現在的綴合熱,把握自身既有的優勢,開始尋求方法,針對研究的疑難點進行綴合,而非盲目的綴合全文徒增挫折。和人口眾多的大陸相較,「專攻」是台灣學者能做的,若我們覺得殘斷的甲骨版有問題、有重要性,就對此作綴合研究,也許藉此可以提出甲骨文、古代文化研究的新方向。宏明老師也期待未來能有對甲骨材料熟悉,且對甲骨的文例有高度敏銳度的年輕學者投入研究,抓住眼前的「新契機」。



討論時間:

蕭裕民老師提問:

        從前我們所接受的分期法,認為不同時期的甲骨有相同的字跡,就黃天樹的字跡分類,這樣字體分期法要如何解決?

宏明老師答:

        像李學勤先生重視考古學的方法,認為王朝的機構是延續的,原有的分期法可能無法完整表現出不同時期的變化;雖然台大有學者認為,刻辭學徒可以學習師傅的字跡,若從刻者的字跡作分類,並用對方法,還是可以看出其中的差異。從刻片分出年代的上下限,也許其中有重疊,方法上也較複雜,但運用考古學的類型學求證,還是能收到不錯的效果。




陳逢源老師提問:

        綴合的方法有何形成操作手續?是否讓後學更快進行綴合工作?

宏明老師答:

        大陸的學者也有類似的疑問。同一坑出土的文字有類似的內容,針對這項特性,或從字跡出發,進行拼合的話,就能加快綴合的速度。我目前也有計畫針對這方面進行更深入的研究,但目前還是只能靠人工,未來的確應該作出明確的條例和步驟,縮小範圍。



第一次出土文獻讀書會結束。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